■ 本报记者/严少卫
当20岁的大学生遇见80岁的社区老人,会发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刚刚过去的这个夏天,西安财经大学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e路统心”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的34名师生,用近一个月时间,穿行于陕西西安7大城区的13个社区之间,以青春视角感知老年友好型社区的温度,开展了一场沉浸式的调研实践。他们带着302份精心设计的问卷,怀揣对老龄化社会的好奇与关切,开启了一场跨越代际的对话。
躬身入局,方知深浅。这段经历,不仅是对政策落地成效的一次检验,更是一次与基层对话、与长者共情的深刻旅程。作为他们的指导老师,我也在这个过程中再次坚定了自己的信念:老年友好,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行动;不是一份报表,而是一种温度。
——西安财经大学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e路统心”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指导老师韦艳
作为辅导员,我始终认为“育人”不仅发生在课堂,更发生在广阔的社会实践中。当我看到同学们为了不打扰老人休息而调整访谈时间,为了一位听力不佳的奶奶而俯身耳语,为了准确记录一个数据而反复核对——我看到了他们身上闪耀着的同理心、严谨性与责任感。这些品质,远比任何一门课程更能塑造一个人的品格。
——西安财经大学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e路统心”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指导老师崔晓琪
“老龄化”对我而言曾是文献里陌生的数字、模型中抽象的变量——直到这个夏天,我以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助力者的身份,真正触摸到了老龄化治理的温度与重量。回到学校整理实践材料时,我再看“老龄化”话题的视角已全然不同——从前觉得它是文献里遥远的挑战,如今却深知它是一个个具体老人的真实需求,是我们这代人要用专业与温度回应的责任。
——西安财经大学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e路统心”暑期社会实践团队队员许文婷
20岁的我们,常习惯于在校园里谈论理想,在屏幕前关注时代。而这一次,我们走出象牙塔,走进烈日下的社区,走进老年人的生活现场。如果说这段经历给了我什么,那不仅仅是社会调查的经验,也不只是对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的理解,而是一种深刻的“链接感”——与社会的链接、与人的链接、与时代的链接。
——西安财经大学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e路统心”暑期社会实践团队队员吴雨冰
躬身启程: 以青春之眼,探老龄之策
“政策文件的生命力,在于能否深深扎根于社区的肌理之中。那些写在纸上的创建标准,最终要由社区里长者的笑容来检验其成效。”团队指导老师、西安财经大学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教授韦艳的一席话,道出了这次社会实践活动的初心。
作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评审专家,韦艳深知,抽象的数据背后,是千万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真切期盼。
“老年友好,不是一份报表,而是一种温度。”6月12日,队员们出发前的动员会上,韦艳的发言,让他们对即将开启的调研有了更深的期待。
在韦艳看来,这次调研不仅是对政策落地成效的检验,更是一次与基层对话、与长者共情的深刻旅程。
为确保调研兼具专业性与人文关怀,“e路统心”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做足了功课。前期培训中,指导老师从交通出行、防暑降温等安全事项的细致叮嘱,到问卷设计、访谈技巧的专业指导,甚至细化到“要避开午休时间,尊重老年人生活规律”的暖心细节。
西安财经大学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院长张维群更是提醒,要“深下去”感知民生,“学进去”汲取智慧,“用起来”服务社会,让统计专业知识在社区土壤里生根发芽。
6月25日,随着指标解读座谈会的召开,调研正式拉开序幕。34名师生带着302份问卷、14份访谈提纲,以“居住环境、健康服务、数字包容”三大体系为核心,采用“分区包干、导师领衔”模式,兵分三路深入新城区、碑林区等7大区域,踏上了这场充满温度的“银发调研之旅”。
社区探访:
从“硬件改造”到“软件升级”
“以前总觉得养老是‘等着被照顾’,现在才知道,我们也能当社区的‘主人翁’!”在长安区韦曲街道航拓路社区,72岁的退休工程师李爷爷指着墙上的“银龄议事会”公示栏,兴奋地向队员们介绍。这个成立于2020年的社区,60岁以上老人占比达18.2%,凭借“银龄志愿+社区治理”模式,让“夕阳红”变成了社区建设的“硬核力量”。
真正的老年友好往往藏在最容易被忽视的细节中。实践过程中,团队成员最初以为自己是“帮助老人解决问题”的给予者,但很快发现,老人们才是社区最鲜活的“资源”。
他们在走访中了解到,社区不仅完成了公共区域防滑改造、楼道扶手全覆盖,更创新推出“彩虹币”积分机制——老年人参与社区服务可兑换生活福利,去年以来已带动300余名低龄老人为高龄邻居提供代购、陪护等服务。
“我们组建了‘银发宣讲团’‘银龄调解团’,去年通过议事会解决了12个民生问题。比如,老年活动站扩建、夜间照明升级,都是老人们自己提的需求。”航拓路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刘静的话,让队员许文婷深受触动:“原来‘积极老龄化’不是文献里的概念,而是老人们实实在在的行动——他们从‘被服务者’变成了‘治理者’。”
“来孩子们,尝尝我们社区食堂的小米粥,软和,适合老人胃口!”在未央区徐家湾街道凤凰城社区,76岁的王奶奶拉着队员吴雨冰的手,走进社区综合服务体。这座集养老、托育、助餐等九大功能于一体的“嵌入式”服务中心,是社区破解大型商业社区养老难题的“法宝”。
队员们了解到,社区食堂推行“阶梯式就餐优惠”:60岁以上老人每餐减1元,85岁以上老人免费,每天有近200位老人在这里就餐。
楼上的老年大学里,书法班、葫芦丝班、智能手机培训班轮番开课,王奶奶每周都要参加唱歌班和模特队活动:“现在在社区找到了活儿干,每天都乐呵呵的!”社区还培育了8支特色志愿队伍,“有爱裁缝铺”的杨菊花免费为老人修改衣物,“暖凤助老”志愿者定期上门探访独居老人。
这种“硬件+服务+文化”的立体模式,让队员陈雪感慨:“老年友好,就是让老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利,找到归属感。”
青春成长:
在社区倾听中读懂责任
“奶奶,您慢慢说,我们不急。”在碑林区文艺路街道雁北社区的老旧院落里,队员任芊迪俯身贴在听力不佳的刘奶奶耳边,耐心询问她对社区照明的意见。这样的场景,在近一个月的调研中随处可见。
任芊迪说,雁北社区的实践让自己知道“老年友好”并非遥不可及的宏大叙事,而是藏在金融驿站工作人员耐心的讲解里,在医生上门义诊的听诊器上,在党员为老人跑腿办事的脚步中。
为了让老人理解“适老化设施”的含义,队员们把专业术语换成“家门口的坡道好不好走”“楼道灯亮不亮”;为了准确记录数据,他们顶着烈日反复核对问卷;为了化解老人的戒备心,他们陪着聊天、帮着择菜,用真诚打开老人的“话匣子”。
“以前在课堂上学‘老龄化’,看到的都是抽象的数字;现在走进社区,握住老人们粗糙的手,才明白每个数据背后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队员吴雨冰在实践日记中写道。
“青春的意义,不仅在于绽放,更在于扎根现实、回应时代。”正如陈雪所说,这次“青春探银龄”的旅程,让他们读懂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深意,也明白了青年一代的责任。
9月初,当参加过暑期实践的这些西安财经大学学子返回校园时,他们的背包里除了装满沉甸甸的问卷和笔记外,更珍贵的或许是那些看不见的收获:92岁田奶奶执意送别时的温暖目光,社区老人讲述人生故事时的从容笑靥,还有那些青年与长者坐在树荫下畅谈着如何让社区变得更美好的时光……
聚力前行:
用数据为“老年友好”建言
8月3日,“e路统心”团队暑期社会实践成果交流会在西安财经大学举行。会上,302份老年人满意度问卷、40场深度访谈记录、14场社区专题访谈报告整齐陈列,生动展现了西安13个社区的老年友好建设图景。
团队不仅总结出航拓路“银龄志愿+社区治理”、兴隆园“四方协作”等6种特色模式,更梳理出“部分智慧设备操作复杂”“社区食堂运营压力大”“适老化改造细节待优化”等共性问题,形成了近两万字的调研报告。这些宝贵的一手资料将被进一步分析提炼,形成具有数据支撑的政策建议。
“政策的生命力,在于扎根社区肌理;老年友好的标准,要看老人脸上的笑容。”韦艳在总结时强调。
随着调研结束,团队成员们开始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如何从“示范”走向“普惠”?这次社会实践后,韦艳有了答案。
“各个社区的实践表明,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统一模式,只有适合本社区特点的个性化方案。”她认为,中国的老龄化治理必须扎根本土社区土壤。
在她看来,那些代际互动频繁的社区,往往更能形成良好的养老氛围。年轻人带来活力和新技术,老年人则提供经验和智慧,这种互补优势值得进一步发掘。由此表明,代际融合是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