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郭宝哲(大学生)
今年暑假,来自哈尔滨商业大学的10人支教团,来到黑龙江省望奎县莲花镇中心小学,为孩子们送上了课业辅导、心理疏导等特色活动。在他们服务的30名孩子中,留守儿童占40%。一位支教志愿者说,在陪伴孩子们的时候,志愿者会特别注意鼓励他们,让他们树立信心、展现个性。(《中国青年报》)
据报道,这支支教团是黑龙江省“情暖童心·乡伴童行”公益项目庞大队伍中的一支。项目实施以来,共有来自黑龙江省内外200余所高校、1.5万人次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其中,接力陪伴儿童2.7万人次。
在大学生志愿者1.5万人次、受益儿童2.7万人次的数字背后,是青春力量与童心的美好联结。对乡村儿童尤其是留守儿童而言,大学生志愿者带来的不仅有知识辅导等服务,更有外界的新鲜视角与情感陪伴。他们用耐心化解孩子的学习困惑,用倾听慰藉孩子的心灵,用趣味活动点亮孩子的假期生活。这些真挚的互动,能在孩子心中埋下自信与向往的种子。对大学生来说,支教也是一次成长历练,在与孩子的相处中,他们理解了乡村现实,在付出中收获了成熟。
不过,要让这份温暖真正滋养孩子成长,仅靠“假期那几天”还远远不够,更应搭建起“平时多联系”的桥梁。
长期缺乏稳定的情感联结是很多留守儿童成长中的痛点。大学生志愿者带来的温暖若止于“一次性陪伴”,效果难免打折扣。当假期结束、大学生志愿者离开后,孩子可能再次陷入孤独,之前建立的信任与情感联结也容易弱化。有时,短暂的陪伴甚至可能让孩子产生落差感,反而加剧心理失落。此外,孩子的成长是持续的过程,课业难题、心理变化会随时间不断出现,仅靠假期几天的辅导,难以形成系统性帮助,也无法真正跟进孩子的成长轨迹。
让大学生陪伴儿童做到“平时多联系”,需要建立常态化的互动机制。如今,数字技术为跨时空陪伴提供了可能:大学生志愿者可与孩子约定定期线上交流,通过视频通话解答课业疑问、倾听他们分享校园生活经历;学校和公益组织可建立“一对一”结对档案,让大学生志愿者与孩子结成对子,持续关注孩子的成长,在孩子遇到困惑时及时给予引导。同时,也可鼓励大学生结合专业所长,为孩子设计长期成长计划。比如,师范专业学生可制定阶段性学习辅导方案,心理学专业学生可定期提供简单的心理疏导,让陪伴从“短期帮扶”变成“长期守护”。
关键在于,要让“常态化陪伴”成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共识。相关部门可推动高校将持续性的儿童陪伴服务纳入志愿服务体系,通过学分激励、评优倾斜等方式,鼓励大学生将志愿服务变成“长期责任”。公益组织可搭建大学生志愿者与乡村学校的常态化对接平台,明确双方责任与互动频率,避免陪伴服务流于形式。期盼未来的陪伴不再只是“临时性服务”,而是“持续性守护”,让青春力量真正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