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严少卫 通讯员/毛仁君
清晨7点,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稠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养结合照护中心里,护理员正端着温水走进王大娘的房间:“阿婆,今天精神不错呀,咱们先刷牙,再给您梳个漂亮的发型。”王大娘躺在床上,嘴角微微上扬,伸出还能活动的左手,紧紧握住护理员的手腕。很难想象,之前的她不仅被脑卒中后遗症折磨得不像样子,还要在医院与家之间来回奔波,子女更是被“床边尽孝”的重担压得喘不过气来。
这场改变,始于义乌推行的长期护理保险。从2018年试点至今,7年时光里,这个“社保第六险”如何像阳光一样照进失能老人的生活?王大娘的故事,或许就藏着义乌破解“一人失能,全家失衡”困局的智慧。
一张保单解了燃眉之急
在医养结合中心,王大娘的床头柜上,摆着一张泛黄的日历,上面密密麻麻圈着住院的日期。自从患了脑卒中后,她半边身子瘫痪,说话含糊不清,光是压疮护理、吸痰这些专业操作,就让家属犯了难。需要时常往返于医院与家的王大娘给家里带来了较重的生活及经济负担,而医院紧张的病床更让子女们愁上加愁。
“儿子在市场做生意,每天凌晨进货,女儿在杭州上班,我一个人在家根本弄不动她。”王大娘的老伴回忆,入住医养结合中心前,有时候凌晨3点叫救护车送医,却因大医院床位紧张,在急诊室过道躺到天亮。
这样的困境,在义乌并非个例。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义乌60岁以上户籍老人达20.17万,占户籍人口的21.64%,其中持残疾证的老人有1.74万。像王大娘这样的失能老人,常常陷入“住不久医院、离不了医疗”的怪圈——大医院床位紧张,却不得不反复住院占床;老人在家里缺专业护理,稍不注意就引发感染。
转机出现在2021年。稠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养结合照护中心挂牌成立,王大娘成为入住的第一批失能老人。在这里,她可以享受长期护理险保障下的洗发、沐浴更衣、协助进食、排泄护理等方面的生活照料以及置管、吸痰、灌肠、清创换药等医疗护理服务:从晨间洗漱、协助进食到翻身拍背、排泄护理,护理员做得细致入微;医疗护理更是“零距离”,置管维护、清创换药这些曾让家属头疼的操作,服务中心的医护团队信手拈来。更让子女宽心的是,费用由长护险和医保共同兜底。
在稠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养结合照护中心,不仅王大娘住得安心,她的家人也十分放心。“以前每月光请护工就是一笔不小的花费,现在自付部分不到2000元,我们也有时间忙自己的事了。”王大娘的家人说。
王大娘的变化,是义乌长护险“医养融合”的生动注脚。截至今年6月,义乌13家基层医院的医养结合照护中心已开设床位849张,像王大娘这样的失能老人,在这里既能享受温馨的照料,又能得到专业的救治,实现了“生病有人治,日常有人管”。
建起“体系”,盘活资源
在义乌市卫生健康局,一套“1+1+3”政策体系文件格外醒目。“这是我们与医保、民政等部门7年摸索出的法宝。”义乌市卫生健康局干部保健和老龄健康科科长虞轶琴笑着说。作为长护险国家重点联系城市和省级试点城市,从2018年起,义乌就像搭积木一样,一步步构建起长护险的制度框架:《义乌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实施意见》定方向,《义乌市长期护理保险实施细则》划边界,失能评估、定点管理、服务规范方面的三个文件抓落实,让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近来,这些政策措施更是在金华市级层面统筹实施。
最关键的“第一关”,是失能评估。70名来自各级医院的中级以上职称专家组成评估团队,每例评估都随机抽选专家和第三方人员,按照“吃饭、穿衣、上下床”等10项指标打分,确保公平公正。“曾有患者说自己‘啥都能干’,但失能评估时却露了馅,最后被评为重度失能。”虞轶琴认为,严谨的评估体系让制度有了公信力。如今,义乌长护险参保率达99.99%。
义乌医疗资源丰富,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313家,其中医院44家(三甲医院4家)、镇街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4家。
盘活资源是另一大亮点。在义乌,大医院人满为患与基层医院床位闲置的矛盾曾十分突出。长护险试点后,政策鼓励基层医院“腾笼换鸟”,将闲置病房改造成医养结合照护中心。稠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原本有部分住院病床常年空着,转型改成医养床位以来,老人不用挤大医院了,医护人员收入也有了一些增加。
更贴心的是“转支付不转床”机制。去年冬天,王大娘突发肺部感染,按惯例得转去大医院,但照护中心直接启动应急程序,通过医保支付方式转换,让她在原床位接受系统性治疗。“老人经不起折腾,这样既保证了救治,又省去了挪床的痛苦。”稠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人员说。
“医养结合照护中心盘活了义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闲置医疗资源,提高了市属医院资源利用率,长护险加医保基金双重保障,大大减轻了失能家庭经济负担。”虞轶琴介绍,截至今年6月,长护险累计支付1.38万人次,合计报销金额3470.93万元,给老年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帮助。
服务延伸到家庭
“张阿姨,今天给您测测血压,再教您女儿做下肢体按摩。”护理员背着医药箱,走进王奶奶家。84岁的王奶奶患阿尔茨海默病,生活不能自理,女儿贝女士为了照顾她,特意申请了提前退休。今年初,家里申请了长护险居家服务,护理员每周3次上门,不仅帮老人洗澡、翻身,还成了贝女士的“编外家人”。
认知障碍老人也有了专属呵护。在上溪镇养老服务中心的认知障碍专区,墙上贴着老人们熟悉的照片,房间里摆着怀旧的收音机。这里不仅有浙江省首个失智症康复地方标准作指导,还创新将重度失智人员纳入长护险保障。“以前总担心老伴走丢,现在有专业照护,我终于能睡个安稳觉了。”家属李阿姨的话,道出了许多家庭的心声。
据了解,为合理解决认知障碍老年人居住过程中的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上溪镇养老服务中心自主设计了一款木质抽拉屏风柜,放置在两张床之间。这样可以有效保护老人穿脱衣以及更换纸尿裤时的隐私,最大程度维护老人的尊严。
王大娘的床头,新添了一本相册。里面定格着她和其他老人做手工的笑脸,记录着护理员给她过生日时点燃的蜡烛,还珍藏着子女来探视时拍的全家福。“以前觉得失能了就是累赘,现在每天都开开心心的。”王大娘含糊的话语里,藏着长护险的深层意义——不仅保障生活,更守护尊严。
这是义乌长护险的“下半场”——从机构照护延伸到居家服务。通过“浙里护理”平台线上预约,老人在家就能享受上门护理。数据显示,仅2024年,居家服务就达1.4万人次。
2025年,义乌又新增10家长护险定点居家上门服务机构,这也是今年该市的十大民生实事之一。
除了王大娘这样的重度失能老人,对于轻中度失能的困难老人,义乌市财政每年也拿出专项资金,为符合条件的老人每月提供4至8小时的居家服务。
在江东街道,78岁的独居老人周大伯双腿不便,护理员每周来两次,帮他买菜、打扫、量血压,“比亲儿女还周到。”周大伯说。仅2024年,针对轻中度失能老人,这项服务的覆盖范围就超过15.7万人次,912位困难家庭老人及2931位高龄老人受益于居家养老服务项目。
7年试点,义乌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累计为1.25万户失能家庭减负数亿元,盘活基层医疗床位800余张,人均预期寿命达82.35岁。
这些数字背后,是制度设计的巧思:既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通过政策兜底织密网,又撬动社会力量,鼓励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参与服务供给,更尊重老人意愿,从机构到居家,让服务跟着需求走。
当然,挑战依然存在,护理员队伍“招不来、留不住”是共性难题。义乌通过职业培训、等级评定、竞赛激励等方式,已培育43家定点护理机构,但年轻护理员占比仍不高。“下一步要提高薪酬待遇,让护理员成为更有奔头的职业。”虞轶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