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陈远
披着秋日的阳光,满载528名游客的“悠享龙江·银旅号”黑龙江省首趟舒适型银发主题专列,近日顺利抵达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火车站。此趟专列设置全软卧包间、配备无障碍设施,载着银发旅客们在5天时间里游览了碧绿如毯的呼伦贝尔大草原、风情万种的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等景区,将“绿水青山”的磅礴壮美定格为他们永恒的记忆。而在祖国的另一端,由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推出的“南方列车·潇湘号”适老舒适型旅游专列缓缓驶出车站,264名银发旅客开启了为期17天的新疆深度畅游之旅。
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在一列列开行的银发旅游列车背后,既有爬梯踏面加宽至9厘米、方便旅客上下的精密计算,也有卫生间设置紧急呼叫按钮、洗手台配备防滑扶手等借鉴居家适老化改造理念实行的安全守护。新兴的银发旅游列车就像一面镜子,清晰映照着老年友好型社会的加速生长、日渐成型。
从国外到国内
对老年友好评价体系的认知不断深化
近年来,在公益组织的持续倡导下,“轮椅友好”这一新名词悄然走进公众视野。不少网民在社交媒体平台分享、推介他们最近发现的“轮椅友好电影厅”“轮椅友好景区”等对老年人友好的公共场所。“轮椅友好”由此成为了很多人理解何谓“老年友好”的直观标尺。
不过,老年友好并不单单是无障碍的坡道、公共场所醒目的标识等。事实上,世界卫生组织2007年基于积极老龄化理念发布的《全球老年友好城市建设指南》,共提出了室外空间、交通、住所、社会参与、尊重和社会包容、社区支持、健康服务与权益保障等八个方面的建设目标,这些方面紧密围绕老年人的生活需求、社会参与、心理感受以及城市整体环境的优化展开,强调多维度发力构建一个适宜老年人生活的友好环境。
这一《指南》的发布,成为世界各国启动建设老年友好型环境的起点。此后,出于指导本土实践的目的,一些发达国家在参考世界卫生组织《指南》的基础上,纷纷探索构建符合本国国情的老年友好型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和建设指南。
由于老年人居住在具体社区,因此世界各国都将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视为老年友好型环境建设的第一步。“老年友好型社区评价体系不仅可以衡量社区环境的老年友好程度,还可以帮助规划设计者把握社区适老化建设的方向。”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马航曾对2005年至2022年美国、英国、加拿大老年友好型社区评价体系建设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性回顾。她指出,美国的“宜居社区评估指南”、英国的“终生社区”理念、加拿大的“老年友好型农村和偏远社区建设指南”是这三个国家具有代表性的老年友好型社区评价体系。
从具体框架和指标来看,上述三个评价体系均基于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指南》,因而其核心框架大致相同,都强调通过改善物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体现社会各方对老年人的尊重与包容。
出于国情不同等原因,上述三个评价体系也存在着一些细微差别。从加拿大评价体系的名称就能看出,其带有明显的地广人稀等国情特色。马航举例说,在交通维度的评价指标上,不同于英国、美国强调城市的步行舒适性、安全性等更高层级的心理感受,加拿大更重视交通便捷性和覆盖广度等客观因素。
马航认为,上述国家评价体系对我国的启示主要有三点:制定老年友好型环境评价体系,基础在于构建多主体合作关系,确立共同目标;关键在于确定分层分级的评价框架,突出地区差异性;多样化的评价方法是支撑,其能够指引实践路径。一个好的评价体系需要实现“三者贯穿评价体系构建全过程,相辅相成,共同发挥作用”。
与马航团队的研究相似,山东大学教授孙晓杰团队同期开展的研究着重探讨了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对于我国构建城市健康养老评价指标体系的适用性。
孙晓杰将《指南》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的指标体系进行比较后发现,二者的指标均涉及健康生活、健康服务和健康环境3个方面,呈现了高度一致的理论内涵。
同时,他也指出《指南》与《纲要》二者之间存在的差异:《指南》中的指标专门针对老年群体且受到国际认可,但其并未涉及健康水平、健康产业等重要领域,与健康中国建设的战略目标不完全相符;由于《纲要》针对的是全体人群,没有充分考虑老年群体社会参与、尊重和社会包容、信息交流等与老年人健康和养老相关的特定指标,因此将其独立用于构建城市健康养老评价指标体系也存在短板。
更好的选择是实现《指南》与《纲要》的兼容并蓄。“既要符合《纲要》的指导思想和我国国情,又要有机结合《指南》中老年友好型城市建设的国际标准,从而保证指标体系的完整性和全面性。”孙晓杰总结道。
如何更好地让国际经验“为我所用”?有学者建议,在借鉴外国既有评价体系时,既要看到这些国家与我国的国情差异,也要综合考虑我国各地区在人口、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差异性,同时还要注意选取可获得性和可操作性较强的指标,确保建立的评价体系在我国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从安居到颐养
我国老年友好型环境建设走向深入
2009年,我国在6个省份的13个地区首次启动了“老年友好型城市”“老年宜居社区”建设试点活动。而在十多年后的今天,全国范围内已建成了约3000个示范性城乡老年友好型社区。今年5月,全国老龄办发布的《关于开展2025—2026年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在既有工作基础上,继续创建不超过2000个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
而在2021年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工作刚刚启动后,为便于各地开展创建指导和评估验收,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就区分城镇社区和农村社区,就发布了《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评分细则(试行)》,以支持各地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具体操作手册或指南。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副研究员戈艳霞,此前长期关注我国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实践。在她看来,《评分细则(试行)》的发布,意味着我国继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之后,有了自己的老年友好型社区评价体系,迈出了对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进行量化考察的重要一步。
出于学术研究和为实际工作提供助力的目的,她综合借鉴世界卫生组织和主要老龄化国家各自编制的老年友好型环境评价体系,研发了一套适用于我国城市老年友好型社区的测量指标体系,共设物理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3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20个三级指标。其成果于2022年发表在学术期刊上。
这项研究的亮点在于,戈艳霞在研究过程中专门邀请了国家相关职能部门、科研机构以及基层社区老龄工作者和老年人代表对测量指标体系中具体指标的权重进行重新赋权,以此保证该测量指标体系充分反映不同群体的呼声与意见。
通过邀请各界人士对指标权重进行赋权,戈艳霞“发现”了推进老年友好型环境建设的优先次序。从一级指标来看,建设老年友好型环境,最重要的任务是推进住房、户外空间、交通出行等物理空间的改造,其权重为42.3%,同时也要通过优化日常生活与医疗健康服务、促进老年人社会融入等举措,实现社会环境(33.4%)和文化环境(24.3%)更友好,让老年人能够在一个更加友善的环境中颐养天年。
由于戈艳霞开发的测量评价体系为每项指标都赋予了相应权重,对于实际部门来说,其为相关工作的开展也提供了参考。比如,在住房适老化改造方面,与“房间出入无障碍”(5.86%)和“地面平整无障碍”(5.11%)相比,“厨房/厕所/浴室对老年人安全友好”(6.83%)是更加重要的工作。而在“交通出行”方面,“交通设施便利可及”(4.30%)和“交通工具适老化”(4.29%)的重要性显著高于“交通费用的可负担性”(2.91%)。
从适老到赋能
老年友好型社会焕发新活力
银发旅游列车的开行,不仅是文旅产业与银发经济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也被认为是我国社会加速构建老年友好型环境的一个温暖缩影。
“我们设计了干湿分离的洗浴间、适老化改造的急救呼叫系统等,设置了有按摩床、针灸理疗设备的智慧健康屋,并随车配备了保健医生。”据哈尔滨铁路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冬介绍,像这样的适老化升级,“悠享龙江·银旅号”主题专列一共改造了17辆列车。
据预测,今年全国开行银发旅游列车总数预计突破2000列。借鉴居家适老化改造的理念和方法,用更加温馨的颜色粉刷车厢墙面,厕所加装坐便器和L型扶手、声光报警器,卧铺的上铺护栏和爬梯进行加长、加宽等处理,是各地顺应银发旅客身心特点采取的共同做法。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教授吴丽云看来,这样的适老化改造让银发旅游列车“成了老年人移动的家”,有效破解了老年人的出行难题。
更加便利的交通设施和更加友好的交通工具,大大激发了老年群体“出门看世界”的愿望,带动了相关场所的老年友好型环境建设实践。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银发旅游列车的开行,不仅带动了列车和车站的改造升级,还加速了沿途景区的适老化进程。“例如一些风景区就在山上加装了垂直电梯。”戴斌说。
更加重要的是,银发旅游列车在方便老年群体的同时,也直观地展现着老年友好型社会所具有的澎湃潜力。“老年旅游列车到了旅游目的地,客流下去了,物流上来了,这就给当地的消费、就业乃至整个经济体系注入了全新的活力。”戴斌总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