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严少卫
8月29日,七夕节,一个以爱情为主题的浪漫节日。在云南丽江,当天清晨,日光映照着丽江古城四方街古建筑的檐角,小巷的青石板路上还沾着雨水。随着纳西族传统乐器“葫芦笙”的旋律从古巷中飘出,一队身着纳西传统服饰的迎亲巡游队伍正踏歌而行——这场由丽江市计生协和共青团丽江市委共同主办的纳西东巴集体婚礼正在举行。承办方喜鹤纳西人家文化院落里,东巴文“适龄婚育”“共担责任”的挂饰在细雨中轻晃,穿着蓝色纳西族服装的工作人员正忙着为新人制作东巴纸婚书。
“这是我们承办的第三届集体婚礼了,每次看到新人眼里的光,我就觉得这事儿办得值!”丽江市计生协常务副会长李润兰说。
一场婚礼的“新风之约”
上午9时,迎亲巡游的队伍准时从丽江古城大水车出发。5对新人穿着纳西族传统婚服。其中,新娘身穿绣着纳西东巴文吉祥图案的“披星戴月”羊皮披肩,格外亮眼。
纳西族民间艺人奏响悠扬的乐曲,伴着巡游队伍的脚步,吸引了沿途不少游客驻足。他们有的举着手机拍照,有的跟着队伍跳起了纳西族的“打跳”舞蹈。“第一次来丽江,没想到能遇到这么特别的婚礼!”一位和老伴儿从上海来丽江旅居的退休大爷说。
巡游队伍行至大石桥时,长辈们还为新人举行“五谷礼”——将五谷杂粮撒向空中。顿时,人们的欢呼声与纳西古乐交织在一起。
“这是纳西族的传统,寓意五谷丰登、家庭兴旺。”纳西族传统婚俗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喜鹤纳西人家主理人和育苗介绍。
10时30分,新人来到专门从事纳西东巴婚俗活动的喜鹤纳西人家,进门仪式正式开始。“新郎新娘跨火盆,日子红红火火;婆婆送糖水,生活甜甜蜜蜜;系上围裙交钥匙,夫妻共担家责任。”在喜鹤纳西人家的院落里,和育苗解释着仪式流程。这场集体婚礼没有豪车迎亲,没有天价彩礼,却有着让新人们心动的仪式感。
仪式上,和育苗指着给新人递围裙的纳西族老人说:“那是我们请的长辈,就是想让新人感受‘孝老爱亲’的传统,这也是新型婚育文化里很重要的一点。”
最庄严的环节当属东巴仪式。东巴智者手持东巴婚书,用纳西语边诵读边祈福,声音浑厚而庄重。
丽江本地的纳西族新娘和凤莲告诉记者:“我们上个月就领证了,听说七夕有这个集体婚礼,立刻就报名了。”在她看来,举办传统的纳西东巴婚礼特别有意义。
来自贵州贵阳的新人毛俊棋和张爱香,是通过朋友推荐报名的。前一天,他们试穿了纳西族传统婚服,还在喜鹤纳西人家工作人员的指导下,用东巴文写下了“爱”字。“比想象中有意思。”张爱香说。
“家人们看过来,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东巴婚礼的‘酥油点灯’环节,酥油灯象征着光明和希望,也寓意新家庭在新型婚育观的指引下越来越好……”当天,一家自媒体的直播间里,主播正实时转播集体婚礼的盛况。直播弹幕里满是“好有仪式感”“想在丽江办婚礼”的留言。
在数字化传播之外,喜鹤纳西人家也在不断创新体验形式。今年集体婚礼的仪式期间,游客还能尝到纳西喜茶、喜饼,感受“舌尖上的婚俗”。“我们不想把传统束之高阁,而是要让它融入现代生活。”和育苗跟记者介绍。
一个民族的“新风基因”
和育苗的办公室里,有一面墙摆满了举办东巴婚礼的新人照片:2009年,河北石家庄新郎刘晓辉与黑龙江哈尔滨新娘景蕾在丽江古城参加集体婚礼,13年后,他们带着10多岁的孩子回访这里;2010年,北京一位艺术家的儿子儿媳在这里举办纳西东巴集体婚礼,婚礼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和世先主持;2020年,喜鹤纳西人家为两对抗疫英雄举行了纳西东巴集体婚礼……
回忆起投身纳西传统婚俗这份事业的起点,曾是导游的和育苗说,这源于2006年到丽江游玩的一对外国夫妇跟她说的一句“能不能办场纳西婚礼”。那一瞬间,这句话像颗种子顿时嵌在了她心里。
她告诉记者,彼时的丽江古城,西式婚礼、旅拍婚纱正成为主流,年轻的纳西人一度更愿意在酒店办一场“洋气”的婚礼,东巴婚礼的仪式流程,只剩老一辈人模糊的记忆。为了筹备那场“意外”的婚礼,和育苗跑遍丽江周边的村落,找年迈的东巴艺人记录祝福语,向手艺人请教传统服饰的制作技艺。
“不过,我们也做了简化,保留了传统仪式中最精华的部分,以前的婚礼可能需要一天,现在半个小时就能走完全部流程,这样更适合现在的年轻人。”和育苗说,当新人交换东巴纸婚书的那一刻,她知道传统没丢。
从2006年的“摸着石头过河”,到2022年被授予“丽江市新时代婚育新风实践基地”,再到如今连续3年举办集体婚礼活动,和育苗的喜鹤纳西人家每年要举办近200场东巴婚礼,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在她的努力下,东巴婚俗分别于2013年、2016年成为区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很多人不知道,纳西族的东巴婚俗,本身就藏着和新型婚育文化契合的基因。”李润兰在接受采访时说,2022年丽江市被中国计生协确定为新型婚育文化建设试点项目单位后,他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借传统传新风”。其中,“自由恋爱、低价彩礼、夫妻平等、重视家风”的传统,正是当下需要倡导的。
李润兰介绍,在纳西族的主要聚居地丽江,他们传统婚俗里从来没有“高价彩礼”的说法。当地老人常说,“婚姻看人品,不是看彩礼”,过去纳西人家嫁女儿,母亲会准备一床亲手缝制的被褥、一块羊皮披肩,最多再备些生活用品;男方则会送些烟酒糖茶,表达心意,讲究的是“礼轻情意重”。这种传统在喜鹤纳西人家承办的婚礼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我们把这些传统里的‘好基因’提炼出来,融入新型婚育文化。”李润兰说。
今年的集体婚礼上,每对新人还会收到一本特别的“东巴婚书”,婚书上除了写满东巴文的祝福,还在扉页上多了一行新婚夫妇对各自未来的寄语。这是彼此的约定,也是对新型婚育观的践行。
一座古城的“新风变革”
“3年试点,我们最直观的感受是:选择东巴婚礼的新人多了。”和育苗说。
2022年丽江启动新型婚育文化建设试点项目时,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年轻人不想婚、不敢育”,而纳西东巴集体婚礼成为了“破局点”。为了让婚育新风“落地生根”,丽江扎扎实实做了不少工作。仅在资金上,就争取到中国计生协的项目经费12万元、云南省里的经费10万元,用于新型婚育文化宣传和阵地建设。
“我们要让‘适龄婚育、优生优育、杜绝高价彩礼’的理念,走进每个家庭。”李润兰说。“当地有句老话,‘婚姻是两个人的事,也是两个家庭的事’。”她告诉记者,选择东巴婚俗作为新型婚育文化的载体,正是因为其中蕴含的“和谐、责任、勤俭”理念,与当代婚育观高度契合。
此外,丽江市还构建了“政府引导、企业承办、社会参与”的模式:政府部门负责制定政策、搭建平台,比如将纳西东巴婚礼纳入“文旅融合”项目,给予承办方资金支持;喜鹤纳西人家作为实践基地,负责具体执行,包括婚礼策划、文化传播等。
对于参加2025年集体婚礼的新人来说,这场婚礼也是他们“传播新风”的开始。“我们打算把婚礼的视频发给老家的朋友,告诉他们‘婚礼可以不用花很多钱,也能很有意义’。”和凤莲说,“以后有朋友结婚,我们一定推荐东巴婚礼。”
几年下来,丽江“文旅+婚育”的模式越做越响。“‘来丽江结婚吧’已经成了我们的一张名片。”李润兰说,2025年的集体婚礼报名一开始,就有不少外省的新人咨询。“他们不仅想来办婚礼,还想了解纳西族的婚育文化,这说明我们的‘新风’,正在通过传统文化走向全国。”她说。
记者了解到,今年,原本还有一对华人夫妇报名参加集体婚礼,后来由于行程时间已定,只能遗憾错过。
“今年的集体婚礼是新的起点。”和育苗说。对于未来,她有很多想法:她想开发更多“东巴婚俗+”产品,把纳西婚俗里的好理念传播给更多到丽江来的男女青年。在她看来,喜鹤纳西人家不只是一个婚礼场地,更是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我们要让这座桥,既承载着千年文化的温度,也承载着当代青年的幸福。”和育苗说。
丽江市计生协也在规划“下一步”。“我们要把‘东巴集体婚礼’的模式推广到一区四县。”李润兰说,还要吸引更多来滇发展的年轻人选择丽江的“婚育新风”,要让丽江成为他们“幸福成家”的选择。
中午时分,纳西古乐的旋律回荡在喜鹤纳西人家的院落里,参加完婚礼的人们纷纷加入了“打跳”队伍。细雨中,院落里“和和美美”四个大字,显得格外温暖。这场跨越千年的婚俗传承,正用最朴素的方式,告诉人们:婚姻的真谛,并不在于彩礼多、排场大,而是一对对新人相守一生的承诺、一个个家庭共担责任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