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沈小平
据媒体综合报道,全国已有多地出台独生子女“父母护理假”,独生子女每年可享有5天到20天不等的假期。值得注意的是,还有10余个省份,非独生子女同样可享受“父母护理假”,不过假期天数少于独生子女。
随着人口老龄化步伐加快,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老年人照护问题愈发凸显,成为社会各界瞩目的焦点。从各地实践探索来看,“父母护理假”的享受对象由独生子女“升级”到非独生子女,覆盖地区不断增面扩容,无疑是一场“及时雨”,在平衡家庭与工作、缓解养老压力层面意义重大。
“父母护理假”作为一项旨在保障子女照料父母权益的制度设计,彰显了用人单位对员工家庭责任的尊重与关怀,有利于让子女停下忙碌的脚步,安心陪护需要照料的老年人,从而弘扬传统美德,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让老年人更好地安享晚年。
应当看到,“父母护理假”的升级和推开并非一帆风顺,还面临不确定因素。一方面,员工休假在一定程度上会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影响,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人手紧张,员工请假可能会导致短期内岗位空缺、工作衔接不畅等问题,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另一方面,对用人单位执行休假制度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也是“父母护理假”难落地的一个重要因素。职工出于对工作岗位的担忧,不敢轻易主张自己的权利,使得“看上去很美”的“父母护理假”可能沦为“纸上福利”。
落实好“父母护理假”不单单是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的事,也是整个社会的共同议题。相关部门应发挥主导作用,加强对“父母护理假”政策的宣传和解读,使用人单位自觉履行社会责任,职工珍视休假权益且合理运用。同时还应制定明确的实施细则和监督制度,加大监察力度,对休假制度落实不力的用人单位予以相应处罚。职工自身也要增强维权意识,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勇敢地通过合法途径进行申诉,让权益“落地有声”。
在推行“父母护理假”的过程中,经济账不可忽视。毕竟,在职工请假期间,用人单位需要承担一定的用人成本,生产经营的正常秩序也可能受到影响。唯有采取有效举措,避免“政府请客、企业买单”,才能确保“父母护理假”这一假期福利制度落地生根。对此,需要综合考虑提供一定的补偿和激励措施,从税收减免、给予补贴等方面入手,构建政府、单位、社会多元分担机制,降低或消除用人单位的“放假成本”,解开用人单位的“心结”。
此外,用人单位也应认识到,推行“父母护理假”有助于提升员工的归属感,进而实现职工家庭幸福、企业稳健成长与社会和谐进步的多赢局面。而在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中,用人单位还可探索采取合理调配人员、灵活安排工作任务等方式,在保障职工权益与助力企业发展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总而言之,“父母护理假”的升级和推开,是时代进步的体现,也是全社会对老年人应有的关爱与担当。各方共建共享,真正将政策落实到位,让关爱和责任落到实处,才能让每一名老年人都能在子女更多的陪伴下安度晚年,让每一个家庭都能感受到政策带来的温暖,让整个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作者单位:中共安徽省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