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严少卫
当前,我国人口发展正处于深刻变革的关键时期,青年群体婚育观念的代际更迭备受关注。面对婚育意愿下降、家庭结构变迁等新挑战,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近日在京联合主办首届“聚智新时代,赋能新婚育”主题论坛,众多专家学者、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围绕婚育友好这一主题贡献智慧。
洞察变化:青年婚育观的新挑战
婚育友好既是对“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传统智慧的创造性转化,更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副教授张现苓指出,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转型,人们的婚姻观念发生了显著变化,晚婚晚育现象日益普遍。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人口平均初婚年龄从2000年的约24岁升高到2020年的约29岁,30岁以上初婚比例从2000年的约7%提高至2020年的约30%。
同时,我国大龄未婚人口也在快速增长,从2000年的156万左右增长至2020年的4000万以上。
不过,中国人口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国家一级教授翟振武也提到,尽管晚婚趋势明显,但我国目前依然是一个普遍结婚的社会,我国的终身不婚率明显低于欧美发达国家和一些亚洲国家。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副院长杨凡2023年的一项调查发现,造成青年晚婚不婚的因素主要有经济压力和时间成本等。经济压力方面,房贷、彩礼以及子女教育等费用让一些青年群体望而却步,调查中只有17%的人为自己准备好了独立婚房,且大部分由父母出资。时间成本方面,如今人们对择偶对象的考察标准更加注重人品、性格和“三观”是否契合。“这需要年轻人花更多时间去增进彼此了解,而现代社会人们的工作和学习压力较大,导致恋爱和结婚的时间成本有所增加。”杨凡说。
此外,杨凡还发现,大部分已婚人群是有生育意愿的,但受现实因素制约,这些人近3年有生育计划的比例却没那么高。其中,生育成本、家庭内部成本分担、个人自我需求以及孩子未来的教育焦虑等成为主要影响因素。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院长杜鹏表示,不同的年代都会有青年人婚育观的议题。在互联网时代,青年人的婚育观既是自发形成的时代产物,也需要学界更加深入地去了解,进而通过赋能婚育友好引领其发展。“这需要学界以研究为基础,了解不同地区、不同青年群体的新需求,结合研究数据深刻分析,给出建设性意见。”杜鹏说。
探索破题:构建婚育友好新生态
面对青年婚育观的变化和生育意愿下降等挑战,如何构建婚育友好新生态成为当务之急。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佳鹏提出,要以年轻化表达传递科学婚育观,让权威声音穿透信息茧房,构建研究、阐释、传播、实践全链条工作体系,让新型婚育文化成为凝聚社会共识的最大公约数。
针对数字化转型浪潮,论坛提出了以创新驱动破解时代课题的思路,从理论、传播和实践三个方面探索婚育文化赋能路径。理论上,在相关时间节点推出系列解读文章,让适龄婚育、责任共担理念深入人心。传播上,策划婚育新风尚主题宣传活动,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实现政策解读的破圈传播。实践中,让科学育儿、家庭共建等理念走向现实。
陈佳鹏认为,建设婚育友好型社会需要政产学研形成合力。如今,从中央到地方,从智库到社区,一场新型婚育文化革新正在展开。例如,浙江数字婚育服务平台实现婚育登记孕检托育“一键通办”,广东企业共建育儿友好车间,破除职场父母后顾之忧,小红书平台上科学备孕、代际沟通等话题阅读量突破50亿人次。
“这些实践都印证了政策温度、科研深度、传播热度有机融合所激发的社会创新蓬勃活力。”陈佳鹏表示,新型婚育文化建设,尤其是青年婚育观念引导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共同努力,为新婚育赋能,构筑婚育友好新生态。
科技赋能:助力跨越婚育“门槛”
厦门海豹他趣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黄俊杰分享了科技如何帮助年轻人脱单以及为爱情赋能的经验。“我们把‘轻相亲’理念搬进了APP,为单身青年搭建了一个‘边玩边交友’的社交平台。用户通过K歌、下棋、视频连麦、线上派对等多种方式,可以寻找兴趣相同的朋友。”黄俊杰认为,懂年轻人,打造安全、可信的平台生态,是婚育友好的基石。
他发现,青年男女并非“恐婚”,反而是“向往理想爱情与高质量婚姻的”,只是有些时候面临着社交恐惧、自卑等心理问题以及社交机会不足等困境。
针对这些问题,他趣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是“慢”下来的精准匹配,通过大数据应用和多模态大模型技术,根据年龄、性格、爱好等维度为青年群体实现更高效的匹配,提升对象重合度和聊天开启率。其次,设计了多种简单的社交游戏,如答题、你画我猜等,让青年群体在游戏中自然地拉近彼此距离。此外,还提供唾手可得的“恋爱心理课”,帮助用户提升自信,学习如何与异性打交道。
黄俊杰还介绍了他趣在为乡镇青年和城市青年提供服务方面的实践。他们发起了一系列线上线下活动,举办“百城脱单线下见面会”系列公益活动,通过围炉煮茶、包汤圆等形式,帮助单身青年扩大社交圈,找到心仪的另一半。
专家建言:为婚育友好提供智慧
翟振武在报告中强调,生育友好型社会不仅要婚姻友好,还要涵盖生育和养育全过程。他指出,当前我国育龄人群生育意愿与实际生育数量存在差距,主要原因是照料困难、教育焦虑和住房压力三个因素。
翟振武认为,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应是全生命周期的系统性建设,涵盖人口、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要更加注重政策的靶向性,瞄准照料困境、教育焦虑和住房负担等问题,形成有针对性的政策。同时,要加强政策间的协调性。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吴莹从文化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婚育友好型社会的建构。她认为,在制度层面,受传统文化影响,家庭在婚育、养育、照料及教育中承担了主要责任。在个人层面,人们当下的婚育观念和对亲密关系的理解也发生了变化,个人自我追求等个体主义趋向更加明显,对亲密关系的追求也更趋于浅层化。
她建议,在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时,应更多地考虑如何让家庭、社会共同承担家庭抚育责任,更多强调婚姻和养育带来的正向影响,如情感归宿、情感连接等。
共筑未来:让婚育友好“可触达”
婚育不只是家庭的事,它关系到每个人的未来和整个社会的活力,政府、社会、行业、家庭和个人都是婚育友好不可或缺的拼图。
有专家认为,政府应加强政策制定和引导,出台更精准的支持政策,解决青年婚育面临的实际困难,如加大对托育服务的投入,缓解照料压力;完善教育政策,减轻教育焦虑;出台相关住房政策,缓解住房负担等。企业也应承担起社会责任,给予年轻父母更多弹性的工作安排和更包容的企业文化,让他们能安心工作,放心顾家。
组建家庭、生儿育女,是许多人心中的美好期盼。现实中,专家发现,青年群体常面临着工作家庭难以兼顾、养育成本高、支持不足等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们需要得到全社会更多关爱。“站在行业角度,要做生育友好型社会的同行者,做价值观的守护者。”黄俊杰说,家庭是温暖的港湾,家庭成员之间应相互包容、理解和扶持。对于个人来说,要树立正确的婚育观,积极面对婚育问题,勇于追求幸福的婚姻和家庭生活。
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婚育友好一定能从“社会议题”真正变为“可触达的日常”,让更多青年群体享受到婚育的幸福和美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