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版

让机器人真正赋能养老生活 2025年06月25日  江德斌

■ 文/江德斌(媒体人)

如今在广东省深圳市,部分养老院里有多款智能机器人“上岗”。这些机器人不仅能推拿、艾灸、辅助康复,还能陪老年人聊天、下棋。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养老机器人”等智慧养老产品近年来陆续走进老年人的生活,在提升老年人幸福感的同时,也减轻了照护人员的负担。(《工人日报》)

“养老机器人”的出现,可谓一场“及时雨”。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正处于加速期。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末,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突破3亿人。庞大的银发群体使得养老服务需求激增,然而现有养老护理人员缺口却很大。对此,“养老机器人”的“上岗”,势必有效缓解养老服务供需矛盾。

作为一个新事物,“养老机器人”正逐渐走进社区、养老院、家庭,成为向老年人提供送餐送药、辅助行走、健康监测、情感陪伴等服务的“好帮手”。机器人在养老场景的应用,本质上是技术革命与人文关怀的深度融合,这种“科技做加法,服务做乘法”的模式,既破解了护理人员短缺的困局,又让专业照护服务实现倍增,有效提高了老年人生活质量。

然而,“养老机器人”要全面普及、实现大批量商用,仍面临诸多挑战。当前“养老机器人”智能化程度有限、功能较为单一,还无法灵活适应各类场景,也难以做到主动识别并响应老年人真实需求。同时,高质量的养老服务数据稀缺,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成本高昂,是横亘在“养老机器人”推广道路上的现实障碍。另外,多数老年人及其子女对“养老机器人”了解有限,购买智能养老设备时仍局限于摄像头、手环等传统产品。

市场端的“冷感”,限制了“养老机器人”的大规模生产,令成本与价格无法快速下降,让不少养老机构与家庭望而却步。

但是,这些挑战并非不可逾越。为攻克技术难关,政府可设立专项产业基金,支持企业加强核心技术研发,促进产学研用融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针对市场认知不足,相关机构应积极开展宣传推广活动,在养老机构、社区等场所进行示范应用,在积累经验的同时,让更多人了解、接受“养老机器人”。价格方面,既要通过刺激市场需求,引导大规模量产降低成本;亦可探索“以租代售”、共享租赁等模式,尽力降低使用门槛,让用户通过长期体验感受产品价值。

今年2月,由我国牵头制定的世界首个“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正式发布,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基准,提升了我国在全球“养老机器人”产业的话语权与影响力。在政策支持与技术突破的合力下,“养老机器人”产业前景广阔。未来,期待“养老机器人”能在保障数据安全、明确法律责任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功能,真正融入老年人养老生活,实现人机协同的美好养老愿景,让科技为“夕阳红”增添更多温暖与色彩。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