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版

别让AI偷走孩子的思考力 2025年06月04日  张玉胜

│画中话│■ 文/张玉胜(职员)

输入几个关键词,豆包、深度求索(DeepSeek)等生成式人工智能(AI)便能在短短数秒内生成一篇文采出众的作文,或是数据翔实的论文。这类生成式AI的广泛应用,是否会让中小学生对其产生依赖,进而逐渐削弱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这已然成为当下需要直面的重要课题。(《工人日报》)

当学生只需对着AI下达指令,就能轻松一键生成“满分作文”或是查到试题的标准答案,这场看似便捷高效的技术狂欢实则正悄然酝酿着一场严峻的“认知危机”。研究表明,频繁使用生成式AI,会导致大脑前额叶皮层的活跃度降低。而这一区域正是人类进行决策、判断以及创造性思维活动的核心区域。教育部近期发布的《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提醒着我们:在AI迅猛发展的时代,守护青少年的独立思考能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紧迫。

值得注意的是,教育部在《使用指南》中提出了分层管理机制:小学阶段禁止学生单独使用开放式内容生成功能,这就如同为幼苗设置围栏,保护其能够自主生长;初中阶段可适度探索生成内容的逻辑性分析,相当于在学生的思维成长期搭建起认知的脚手架;高中阶段允许结合技术原理开展探究性学习,是在学生思维成熟期播撒创新的火种。这一精心设计的分层方案,旨在实现技术应用潜力与学生年龄阶段的适配,避免低龄学生因认知不足而滥用或过度依赖技术。

防止孩子对AI技术过度依赖,除学校要严格实施教学管理外,家庭也要履行好教育、引导与监护之责。家长应积极提升自身对新兴技术的认知,教会孩子安全、健康地使用生成式AI。唯有如此,才能让孩子在享受技术便利的同时,守护好独立思考的能力。此外,家长还应重视孩子的情感需求和心理健康,防范因过度依赖技术导致心灵培育缺失。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