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严少卫
伴随着深度求索(DeepSeek)的爆火,不少青年男女开始将其应用于择偶分析、情感风险评估等场景。一些使用者赞许称,DeepSeek能快速识别人们情感、情绪的关键词,并基于海量资料库生成逻辑缜密、语言细腻的回应,甚至助人在交往中发现自己未曾察觉的潜在意图,可以充当“婚恋军师”。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可以参考,但不能决定
5月20日一早,家住河南省郑州市的常女士就收到了一位追求者发来的“520”祝福信息。因“520”与“我爱你”谐音,每年5月20日,像常女士这样收到追求者表达情感、坦然示爱,期待确立恋爱关系的年轻女性不在少数。
正当常女士不知如何恰当回复对方时,她想到了DeepSeek。“结果这家伙的回答超出我的意料,还教我解释为何这么回复,以及后续聊天的技巧。”自认为“情商不高”的常女士惊叹,“这是在教我谈恋爱啊。”
不止于此,一直被亲朋催婚的常女士还借助人工智能软件咨询与相亲对象的匹配程度、解答男女相处中的私密话题等。“每次它都能结合实际给出深层次的意见,比闺蜜还好使。”常女士说。
采访中,常女士告诉记者,她时常使用DeepSeek等软件帮助自己解答婚恋问题。在她看来,这些软件为她解决了婚恋中遇到问题时不知道怎么办的窘境。
毕竟,没确立恋爱关系前,有些问题不好直接问父母;跟闺蜜倾诉,对方的建议也只是一家之言,仅供参考;网站上发帖提问,网友的实际情况不同,其回复的参考意义也不大。“DeepSeek就不一样了,它会把理性因素、感性因素都分析到位,还教你不同选择后的对应做法。”常女士说。
同时,常女士也发现,DeepSeek的答案好像都有道理,但没有真正解决问题,决定权还是在自己手里。
当天,在按照DeepSeek整理的语言回复追求者的信息后,常女士再次接收到追求者的信息。这时,常女士突然发现,自己有点接不住聊天的话题了。“可能我还不会从DeepSeek中活学活用吧。”常女士感叹。
记者采访了在这方面颇有研究的中华女子学院数字社会与妇女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妇女发展学院实践教学教研室主任聂真真。她告诉记者,作为一个辅助工具,DeepSeek可提供信息支持和初步建议,但无法替代真实的人际互动和专业咨询,应理性看待其建议,结合自身情况加以判断,在关键问题上还需“以人为本”,找到解决方案。
可能得风险值得关注
研究过程中,聂真真发现,青年男女常常将人工智能软件视为“情感树洞”,用于试探性交流或情绪纾解。例如,用人工智能润色男女聊天信息,或生成表白话术进行模拟演练。当他们面对婚恋、生育中的隐私敏感话题时,人工智能软件提供了一个相对匿名和安全的倾诉渠道,让青年男女可以毫无顾忌地表达内心的困惑和期待。
同时,人工智能软件全天候在线响应的特性,使深夜独处或情绪低落的年轻人能即时获得情感反馈。
听起来,人工智能软件“很懂青年男女的心思”:你的立场转变了,它也会跟着转变。“然而,其背后隐藏的问题在于:过度迎合可能以牺牲客观事实为代价。”聂真真认为,人工智能介入青年婚恋认知和决策可能产生的风险值得引起关注。
“还有人将人工智能软件嵌入婚恋决策。”聂真真发现,通过算法调解情侣矛盾、量化评估潜在配偶价值等,用户被人工智能带得越来越“人间清醒”。
瑞士苏黎世大学基于2024年11月至2025年3月的实验数据发现,人类被人工智能说服改变想法的概率是人类正常判断基准的3至6倍。
但人工智能“婚恋军师”存在诸多弊病。在个人信息经常被泄露、信息安全形势依然严峻的情形下,采集用户数据的真实性和安全性本身就是一个重大隐患。而且,任何一个人工智能大模型都依赖于它输入的数据,而这些数据的维度是有限的。就如同生活中的诸多细节,是目前的数据无法采集到的。一旦数据失实,差之毫厘难免谬之千里。即便数据真实充分,诸如气质、情感、价值观等感性的东西也无法量化测量,过于依赖、相信大数据的作用,很可能会错失真正的意中人。
借用DeepSeek等人工智能软件进行婚恋分析,只能起辅助作用,人们不能过分夸大其作用或将其视为唯一的依赖。
聂真真进一步分析,在需要明确立场、复杂道德判断和深刻情感共鸣时,人工智能软件常常显得力不从心,且训练数据中的文化偏见可能影响建议的中立性。
影响着婚恋价值观塑造
随着数智技术革新下婚恋观、生育观的变化,聂真真敏锐察觉到,人工智能软件正一点一滴地影响着青年男女的婚恋价值观。她认为,人工智能不但是技术工具,还是价值观传播媒介,研究人工智能对婚恋价值观的影响,关乎着青年男女的婚恋观塑造。
聂真真认为,人工智能软件可以根据具体场景,提供可操作的相亲策略和情感表达方式。它遵循尊重用户、正面互动,避免冲突、情绪支持等原则,使其建议显得更加客观可信。但当用户以“请给出残酷真相”“请用犀利辛辣的语言锐评”等指令发起对话时,DeepSeek会主动降低道德过滤阈值,转而采用刺激性语言强化用户预设立场,导致其生成的内容不可避免地携带社会中的偏见与焦虑。
当用户问询“该不该结婚”时,DeepSeek的回答强调婚恋需持续提供各种增益,即“结婚必须比单身更赚”。它主张婚姻需持续提供情绪价值、成长助力或生存保障,要通过结婚决策自查表、新型婚恋关键指标考核表、离婚预案前置化等实现风险管控。
当用户问“什么条件适合生育”时,DeepSeek将生育决策拆解为可量化的风险模块,构建了包含经济成本测算、生理可行性评估、社会支持体系评估的全面生育决策评估体系。“这客观上抬高了生育门槛,推动了生育决策从传统理论驱动转向风险管控导向,促使适龄群体建立生育成本敏感度,强化‘条件不成熟不生育’的谨慎态度。”聂真真认为。
DeepSeek还试图去构建使用者的生育价值认知。通过临终情景模拟、权威数据等引导建立“自我实现优先”的价值排序。除传统婚育模式外,生育与婚姻制度的紧密联系也开始发生变化。
在聂真真看来,这种以个体利益最大化为导向的婚恋建议,往往更容易在小红书、抖音、哔哩哔哩等平台上获得高热度、高传播度。
应重视对人工智能的价值引领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中的文化自觉与价值引领。”聂真真说,一方面,文化要为科技注入价值与精神内核;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需尊重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
在她看来,人工智能与价值观对齐既需要人文社科学者的源头参与,也需要与更多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情感体验和内心需求对齐。聂真真说,落实到婚恋领域的价值对齐,新型婚育文化的语言资料采集要以问题为导向,融入普通人的情感体验与生活实践。通过对青年婚育问题的访谈和调研,系统梳理青年在择偶标准、婚姻认知、代际关系等方面的现实困惑及解决办法。通过建设新型婚育文化语料库,提升人工智能对新型婚育文化、新时代家庭价值观的理解能力,为推进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提供智能化支持。
对此,她建议,婚恋领域的算法审计体系建设要围绕青年婚恋问题进一步细化维度和指标。如,有针对性地推送有利于缓解心理忧虑和偏见的信息,以正面的传播引导负面价值观的改变。
同时,将用户对人工智能的婚恋建议实时纳入算法动态优化系统,持续提升算法在婚育价值观引导中的精准度与人文温度,为青年群体构建清朗健康的数字婚育生态。
“这将促使人工智能成为矫正扭曲认知、转译新型婚育文化的工具,实现技术赋能与价值引领的统一。”聂真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