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版

推广“网约护士”重在缩小几个差距 2025年04月16日  时本(医生)

■ 文/时本(医生)

“有订单来了!”接到提示信息,四川天府新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护士陈丹、付琴随即出发,赶往4公里外的小区,为骨折恢复中的72岁老人张奶奶更换尿管。近年来,手机预约、上门服务的“网约护士”在多地出现。然而,面对潜在的巨大社会需求,“网约护士”推广还存在一些现实困难。(《经济参考报》)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居民多样化健康需求增加,居家护理服务成为失能、半失能老人和行动不便患者的刚需。对此,“网约护士”凭借“手机点单、护士上门”的服务模式,打破了传统医疗服务的空间限制,为特殊群体提供了极大便利。不过,虽然“网约护士”优势明显,但在实际操作中同样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因此有的医疗卫生机构和护士、患者持观望态度。

概括而言,推广“网约护士”的难题,在于服务供需各方对服务供给、时间分配、收费标准等尚未取得共识。对此,缩小几个关键差距是破题的关键支点。

要认识到,推广“网约护士”的目的是缩小服务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巨大差距。我国60岁及以上慢性病患者超过1.9亿人,居家护理需求呈现井喷态势。而公立医院护理资源长期向住院患者倾斜,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又存在专业能力不足的短板。通过“网约护士”将优质护理资源精准投送到家庭场景,既能缓解医院床位周转压力,又能避免非必要住院造成的医疗资源浪费。从这一点来说,“网约护士”模式本质上是在分级诊疗理念下重构护理服务的空间布局。

在收费方面,则要缩小患者“喊贵”和护士认为“赚钱少”之间的差距。当前“网约护士”服务定价既要覆盖交通成本、耗材费用和平台运营支出,又要考虑居民消费承受能力,如何合理定价值得深入研究。在此方面,部分地区将“网约护士”纳入医保支付范畴的探索值得关注,但更需建立动态调整的价格形成机制。对低收入群体,可探索政府购买服务、商业补充保险等多渠道保障,同时完善分级服务和分级定价,让服务更加多元,使不同需求、不同收入水平的患者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护理服务。

调动护士参与的积极性,重在缩小本职工作与网约护理工作在时间和精力分配之间的差距。临床护士本职工作已比较繁忙,好不容易有休息时间,往往又会因“刚下夜班”或“很快要上夜班”等原因,无暇顾及参与网约护理服务。如何在不影响医院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实现护士积极参与“网约护士”,需要探索建立更加精细化的排班管理和激励机制。比如,试点“网约护士”的医疗卫生机构,在排班时要为参与网约护理服务的护士留出更多休息时间,同时不妨在绩效激励分配机制上对参与网约护理服务的护士适当实行倾斜。

相信只要缩小上述差距,就一定能在医疗卫生机构和护士、患者之间更好地取得平衡,让“网约护士”模式既叫好又叫座,为千家万户及时送去优质的护理服务。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