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版

探索全生命周期健康养老政策体系 2025年04月09日  陈起风 刘晴晴

■ 文/陈起风 刘晴晴

我国正经历全球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人口老龄化进程。截至2024年底,60岁及以上人口达3.10亿,占全国人口的22.0%。鉴于越来越多的研究提出老年健康不仅是老年时期处境造成的结果,而且是不同人生阶段健康潜力和健康风险因素不断积累的结果,应加快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养老政策体系,实现从“分段施策”向“全链整合”的转变。

“全链整合”政策体系何以重要

全生命周期健康养老政策体系以“预防—干预—保障”为核心逻辑,通过跨阶段、跨部门的制度设计,实现健康促进政策和服务覆盖从胎儿期到老年期的全链条。其内涵包含三个维度:一是全周期覆盖,即将健康管理前置至生命早期阶段,从而建立“孕前筛查—婴幼儿保健—青壮年预防—老年康养”四段式服务框架。二是分阶段精准干预,即针对不同年龄段制定差异化的健康支持方案。三是预防性健康管理,重点在于将健康行为转化为养老保障资源。

基于上述理念,构建全生命周期健康养老政策体系,需要实现老年阶段与之前的各个生命阶段之间健康促进政策和服务的有效衔接,同时还应实现主导健康管理服务的卫生健康部门、负责养老服务的民政部门、统筹社会保障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之间的有效协作。

理论逻辑体现在三个维度

全生命周期健康养老政策体系的核心要义在于,打破部门壁垒和阶段分割,构建“预防—保障—服务”的连续政策链。其理论逻辑体现在三个维度。

科学维度上,遵循生命历程理论的累积效应规律。个体健康状态是营养获取、受教育水平、职业环境等要素在不同生命阶段传递的结果。例如,多项国际研究表明,童年期营养不良可能导致老年认知障碍风险增加30%至50%,要求相关政策干预必须前移至生命早期阶段。

经济维度上,契合人力资本投资的长期回报特性。多项研究综合表明,对婴幼儿早期发展的每1美元投入,可产生最高13美元的全生命周期收益。这种跨期正外部性特征,要求政策设计建立长效激励机制。

社会维度上,回应家庭结构变迁的复合需求。随着家庭规模小型化,传统代际支持功能弱化,需要对此出台针对性政策。值得参考的是,北京市海淀区通过“健康邻里计划”组织开展代际健身活动,在促进老年人科学健身的同时,也促进了代际交流和互助养老。

从实践层面来看,我国已具备构建全生命周期健康养老政策体系的基础。例如,浙江省建立的“健康大脑”系统,能够整合居民从出生到离世的各类健康数据,为精准施策提供支撑。创新实践表明,激活政策协同,具有现实可行性。

推进“全链整合”的四重路径

构建全生命周期健康养老政策体系,需要从制度架构、资源配置、技术支撑、文化培育四个层面系统推进,形成“四维一体”的创新格局。

一是重构制度架构,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跨部门协同机制。建立卫生健康部门、教育部门、妇联联合的儿童健康干预机制。推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市场监管部门建立工作场所慢性病防控标准。加强卫生健康、教育、财政等部门的协调,统筹从胎儿期营养干预到老年期康养服务的全链条政策设计‌。‌

二是优化资源配置,创新全生命周期健康投资模式。前端预防,实行生命早期1000天健康促进计划。中期蓄能,实施“职场健康守护工程”,如推行工间健身制度、对企业健康管理投入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后端保障,推广“时间银行”经验,将年轻人的养老志愿服务时间转化为跨代际的养老资源储备,破解养老服务人力短缺难题。

三是强化技术赋能,建设智慧化政策实施平台。数据整合方面,升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打通医疗、养老、社保等多个信息系统。智能决策方面,开发政策仿真系统,建立健康数字孪生模型,模拟不同生命阶段干预策略的长期效果。服务创新方面,推广北京市“智慧+养老驿站”模式,通过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老年人健康数据,自动匹配服务方案。

四是培育文化生态,重塑全龄友好社会理念。教育方面,将生命教育纳入国民教育课程,中小学阶段开设“健康寿命管理”通识课,培养全民全周期健康管理意识。代际融合方面,借鉴荷兰“终身社区”经验,在城市更新中配建跨代际活动空间,促进老年人与其他年龄群体的互动。文化传播方面,通过全媒体矩阵传播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观等科学养老观,扭转“老年是负担”的刻板认知。

制度创新的关键突破与风险防范

推进全生命周期健康养老政策体系构建,需在三方面实现重点突破。一是保障投入可持续。比如,将特别国债和地方专项债更多投向健康、养老等社会事业。二是完善利益协调机制,如建立完善跨部门政策相容性审查制度,避免不同领域改革措施相互冲突。三是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如实施“东西部健康养老协作工程”,通过远程医疗、人才交流等方式缩小不同区域之间的资源和服务水平差距。

推进全生命周期健康养老政策体系构建,还需重点防范三大风险。一是技术依赖风险。在深化智能技术应用时同步优化传统服务形式,避免服务数字化进程加剧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和形成服务断层。具体而言,应保留线下人工窗口,同时加强老年人数字培训。二是市场失灵风险。可通过建立养老服务质量认证体系,防止市场主体损害老年人权益,引导市场有序发展。三是代际冲突风险。应以资源动态平衡,化解人群间潜在矛盾。在此方面,不妨借鉴北京经验。北京市选取部分养老机构开展“代际融合”志愿服务试点,探索推进养老机构“老年+青年”双向陪伴服务,在提升养老服务水平的同时,也促进了代际和谐。

本文系2019年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AHSKQ2019D2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淮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