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朱炜泽
人口问题是“国之大者”。如何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已成为事关国计民生的战略性问题。在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过程中,不仅需要将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基础,还需着眼于生育过程的舒适度、生育的价值性等方面,精准发力,提升生育的体验感和幸福感。
完善相关经济政策及配套措施,夯实支持生育的物质基础。高昂的育儿成本、教育压力,以及工作与家庭之间的冲突,是影响家庭生育决策的主要因素。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减轻年轻人在育儿中的经济负担,有助于消除各种影响生育意愿的障碍。比如,实施促进就业等民生工程、完善住房保障政策,能够有效提升家庭的生育信心。同时,经济结构的优化亦是不可忽视的关键因素。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向高附加值、高技术产业转型,不仅提高了国家的经济实力,还为育龄家庭创造了更好的就业环境和发展机会。更重要的是,技术进步和创新驱动可以提升公共服务的效率,并为优化托育、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提供更多资金支持,形成对育龄家庭生育决策的长期保障和对育儿过程的长期支持。因此,以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民生改善,为生育友好型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是满足育龄家庭生育需求的关键。
强化生育服务,提升生育体验的舒适度。生育过程的舒适度直接影响女性的生育体验与生育意愿。在现代社会中,生育不仅是一项生理行为,也是一种心理体验。诸如优质妇幼医疗资源的普及、分娩镇痛技术的推广、生殖健康教育的开展等,能够显著降低女性在生育过程中的生理与心理压力,使生育成为一种更加积极的体验。为此,需要进一步加大对生殖健康服务的投入,加强孕产妇和儿童的健康服务。比如,在提升产科医疗质量方面,细化孕期健康管理服务内容,提升对高危妊娠的早期干预能力,为高龄孕妇提供针对性服务。此外,营造支持性社会氛围,让女性感受到来自社会、家庭和政策的多方面支持,也是提升生育体验舒适度的必要路径。
尊重生育的价值性,注重生育社会认同的构建。生育友好不仅是一种政策理念,也是一种深具社会意义的伦理观。如果忽视生育本身的人文性,就无法彰显个体在生育中的主体地位与情感需求。自《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提出“尊重生育的社会价值”以来,一系列政策文件对“倡导尊重生育的社会价值”“积极营造婚育友好社会氛围”等作出部署。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应在政策制定环节着重考虑如何提升生育个体的获得感与满足感,以政策温度彰显人文关怀,让生育真正成为追求幸福生活的自然选择。具体而言,可通过开展人口基本国情宣传教育、组织创作积极向上的文艺作品等方式,增强全社会对生育的价值性和人文性的积极认同,让生命的诞生更具温度与尊严。
作者单位:澳门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