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陈雪 张晓燕
近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中山大学附属喀什医院)重症监护室,随着古女士撤下呼吸机,一场涉及三地、跨越300余公里的高危孕产妇救援“大接力”圆满结束。这场生死接力,历时24小时,看到古女士情况好转,众人悬着的心终于落了下来。
转运困难怎么办?我们去!
3月4日19时45分,一声急促的电话铃声,在忙碌的喀地一院响起。“产妇晕厥、无意识,初步诊断肺栓塞,时间不等人……”距离喀什340公里的和田地区皮山县人民医院请求喀地一院专家团队支援。
面对这一紧急情况,喀地一院医务部第一时间向院党委汇报情况。
“迅速通知呼吸科伍晓锋、产科徐惠锟、重症科蔡必林三位相关专业的援疆专家前往会诊支援……”得知消息后,远在北京出差的援疆院长肖非迅速调集援疆力量前往支援。
“本地专家重症科主任张延林、血管外科主任阿布都克尤木·吾甫尔以及ECMO(体外膜肺氧合)团队护士张杰、汪瑞琪迅速整理设备,做好出发准备,医务部学科办负责人随队协调……”现场指挥调度的副院长李黎、裴晓黎迅速调集本地救治队伍和救援设备。
时间就是生命。喀地一院党委当即召开远程会议,协调专家团队与皮山县人民医院团队进行初步远程会诊和综合研判,同步将情况汇报自治区卫生健康委。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协调,一场争分夺秒的跨地区生命接力赛开始。
考虑到皮山县距喀什市路途遥远,患者情况危急,要严密监控以防止意外发生,最终两地专家团队决定将古女士送往距离皮山县60公里的喀什地区叶城县人民医院救治。
20时30分,由喀地一院11人组成的紧急救援队,携带ECMO设备及相关急救物资,连夜驱车奔赴距离250公里的叶城县。
“我们不是第一次带ECMO设备前往其他地区开展援救,所以大家准备迅速,同时联系了我们医院在叶城县人民医院下乡的重症医学科同事王昊,为我们实时汇报患者的情况。”喀地一院医务部主任达成利说,“有前线医护人员的实时汇报,又有足够的专家团队和设备物资,大家有信心,从死神手里抢人!”
随着2辆应急救援车与1辆救护车快速驶出喀地一院大门,消失在夜色中,大家的心也都悬了起来,手机微信群不断闪烁着,患者实时情况、解决办法、使用药物……一条又一条信息,为古女士撑起生命保护伞。
生死时速,接力救援
3月5日0时,专家救援队抵达叶城县人民医院后,立即与当地医护人员联合开展MDT多学科会诊和铺设ECMO设备及介入设备。
专家团队确诊患者处于休克状态,“肺栓塞”诊断明确,且患者凝血功能严重紊乱,肺动脉内的大块栓子需要溶栓治疗,而患者为剖宫产术后早期,溶栓可能导致产后大出血。同时,肺动脉血栓抽吸介入手术风险也极高。专家团队决定启动ECMO支持并实施介入手术止血。
手术室、ECMO设备及血制品等抢救资源全部准备就绪。三地医护团队正式与时间展开最后赛跑。
一侧肾梗死、急性肾衰、心衰……一系列的症状,不断给医护团队带来挑战,“患者左侧股动脉狭窄,用不了!只能用右侧股动脉!”这样会不会影响介入治疗?专家们迅速研判。最终决定,介入手术使用较为狭窄的血管。
“ECMO上机我们仅用25分钟就操作完成了。”张延林说,当时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就从70%多上升至100%。患者循环功能初步得到稳定,心率、血压、呼吸等参数很快便有了好转。
然而,ECMO支持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古女士的病情暂时好转,但更棘手的问题是,患者需要溶栓治疗,与溶栓可能导致产后大出血的问题如何解决。针对这一情况,阿布都克尤木·吾甫尔在ECMO辅助下,为古女士进行“肺动脉栓塞抽吸术+捣碎术”,精准解决问题,手术持续2.5小时。
5时30分,手术接近尾声,非常顺利。很快古女士被转入叶城县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生命体征逐步稳定。
尽管古女士血压、心率等关键指标趋稳,意识也恢复,但大家依旧不敢大意,轮流守在古女士身边。
13时,专家团队查房评估后,再次组织多学科讨论,一致认为古女士的病情较之前趋于稳定。下调ECMO支持力度,古女士生命体征未出现明显波动。
14时,在一切准备就绪后,专家团队在床边顺利为患者撤离ECMO,患者实现自主心肺功能维持。另一头,喀地一院打开绿色通道,确保古女士转院迅速且安全。
16时,古女士安全抵达喀地一院重症医学科,接受其他高级生命支持治疗,状态平稳。
医生再次全面评估,发现古女士各脏器功能显著恢复,神志清醒,还可完成简单指令动作。医院组织专家对其进行神经系统、感染指标等相关系列检查。
18时,专家再度会诊研判所有检查结果后,决定为古女士撤掉呼吸机等生命支持设备,并组织专家悉心观察,直至患者过渡至自主呼吸与循环。
“模糊地记得我做了一个很长的梦,我还以为再也醒不过来了,谢谢你们!”古女士醒后张嘴说出的第一句话,让在场所有医护人员心中悬着的石头落了地。“我们成功了!”这场横跨三地的救援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