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中话│■ 文/孔德淇(媒体人)
日前,在浙江省杭州市的街头,一条普通的盲道因一名独臂女孩的画笔变得不再普通。她用颜料在灰暗的盲道上勾勒出绚丽的彩虹、花朵与星辰,将冰冷的公共设施转化为承载温度的艺术品,为的是让盲人出行更方便。(澎湃新闻)
据报道,女孩之所以用画笔将盲道变为“彩虹之路”,是为了提醒公众盲人群体时常“被忽视”的困境:盲道被车辆占用、被杂物隔断。就此来看,此举既是她以残疾人身份对另一弱势群体的共情和守护,亦是以艺术语言向公众发出警示:盲道是盲人的“生命线”,切勿侵占。
这场行动最鼓舞人心的,莫过于从个体善意向群体行动的演进。女孩最初独自蹲在街头作画时,或许未曾料到,她的举动会吸引志愿者、邻居甚至陌生人的加入。有人帮忙调颜料,有人协助维护秩序,更多人开始在社交媒体上传播这条“彩虹之路”的故事。这种自发参与,不仅让盲道成为城市中的一道风景,更让更多人关注到残疾人这一弱势群体,表达了对他们的关怀。
这件事也为城市治理带来了启示。公共空间的完善,涉及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公众教育的有效性、执法监督的持续性等多重维度。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应充分考量残疾人需求,合理布局盲道等设施。在公众教育方面,可加大对关爱弱势群体理念的普及力度,提升公众对盲道等公共设施重要性的认知。在执法监督上,相关部门要加大巡查力度,对侵占盲道等行为及时制止并依法依规惩处。
城市的温度,在于对最脆弱群体的细致关照;社会的成熟,在于无数微小行动的累积。当制度设计与人文关怀“双向奔赴”,每一个人都能在城市里感受到温暖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