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陈远 严少卫
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伴着春天的气息如约而至。过去一年,代表委员提出的意见建议写满民生关切,有力推动解决了一系列关系改革发展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难点问题。在完善生育支持政策方面,代表委员们有哪些好建议,又有哪些新期待?
研究早期教育发展 主要动因是解决家庭急难愁盼
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政协副主席、民盟福建省委会主委阮诗玮近年来提交了多份关于深化教育改革的提案,其中部分建议经媒体报道后引发热议,相关微博话题登上微博热搜第一名,单日阅读量破亿。
“教育是民盟的主界别之一。多年来,我就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办好人民满意、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等方面作了一些思考。”阮诗玮解释说,教育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推进教育改革必须坚持系统思维、全局考量、统筹布局、协同推进。基于这样的认识,他把教育改革分为学前教育改革、基础教育改革、高等教育改革三大部分,其中,学前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补齐0至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短板。
早在2016年,阮诗玮就多次指出,0至3岁婴幼儿托管难、教育难的问题会给年轻家庭的工作、生活带来压力,影响适龄夫妇再生育的意愿。“针对当时0至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我先后以省政协提案、全国政协提案的形式,提交了关于构建儿童早期发展教育普惠服务体系的建议。”在2018年3月召开的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上,阮诗玮提交的提案《关于构建0~3岁儿童早期发展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议》被列为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重点提案。该提案得到了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教育部、全国妇联等相关部门的重视,并于2018年9月得到了上述部门的联合答复。次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
从解决家庭急难愁盼问题出发,研究如何推进早期教育发展,使得阮诗玮的建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建设性。他在履职中发现,三孩生育政策实施后,国家提出要“完善三孩生育政策配套措施,将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费用纳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多渠道发展普惠托育服务,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这些政策和举措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点赞。不过,普惠托育服务虽然在全国各地稳步发展,但供需不匹配、管理不完善、专业性不强等问题依然存在。对此,他建议用好五个抓手,系统性地加强0至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体系建设力度:一是进一步抓政策落地,对托育机构提出更高要求;二是抓示范引领,建设一批公办示范托育园;三是抓信息管理,统一研发婴幼儿照护信息系统;四是抓人才建设,在院校开设并建强托育相关专业;五是抓岗位职责,使教育部门主管的公办幼儿园成为兴办托育机构生力军,有力推动托育事业发展。
此外,阮诗玮还建议,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办托育机构,打造15分钟托育生活圈。
更好地服务儿童
就是在更好地塑造民族未来
面对媒体采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院长冯俐将自己的履职工作精准定义为“全力服务于塑造未来的事业”。这不仅仅是她一个人的想法,更是代表委员们的共同心声。
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冯俐以《孩子的身心健康关乎民族未来》为题作了联组发言,引起广泛关注。身为文艺界别的全国政协委员,冯俐在过去的一年里带领艺术家们为孩子们线下演出童话剧、歌舞剧等作品500余场,线上演播了26部中外优秀儿童剧,惠及2600余万观众,将艺术的种子播撒到更多孩子心里。在她看来,儿童剧作品可以帮助孩子们增加对生活的了解、对社会的理解,并在了解生活和理解社会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健康的人格。冯俐表示,更好地服务儿童,就是在更好地塑造民族未来,她会与艺术家们不断创作更好的儿童戏剧,把好作品送到更多的孩子面前。
孤独症儿童常被称为“星星的孩子”。这是因为他们的行为和交流方式常常与其他孩子不同,就像星星在夜空中独自闪烁。孤独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认为是罕见病,但随着人们对疾病的认识以及诊断水平的提高,近二十年来孤独症的确诊率大大提升。由于缺乏有效的药物治疗,心理行为和教育的干预是最重要的主流治疗方法。
全国人大代表、西南大学副校长赵玉芳近年来持续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2024年,她提出了家校协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保护的建议。今年,赵玉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孤独症儿童基础健康问题较大,但通常难以被发现。因此,她建议,将2至6岁学龄前儿童孤独症免费筛查纳入幼儿园免费体检体系。一是加大对孤独症儿童基础健康检查的宣传力度,相关部门共享孤独症患儿信息,定期进行基础健康检查。二是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和综合性医院儿科门诊增设专门的孤独症儿童基础健康检查通道,实现基础健康检查的广覆盖,保证未入园、未入康复训练机构的幼儿能够得到孤独症免费筛查的机会。三是加强对农村儿童的孤独症免费筛查,实现幼儿健康体检全覆盖。
提高建言质量
促进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
作为一名已经在全国政协的平台上履职7年的“老委员”,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协和医学院麻醉学系主任黄宇光在接受采访时,依然觉得自己对过去一年履职的最深刻感受是要持续提升议政建言的质量和水平。
黄宇光坦言,当看到2024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中提到“加强生育医疗费用保障,指导各地将适宜的分娩镇痛以及辅助生殖技术项目纳入医保报销范围”时,他有些激动。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他提交的提案就建议,要在全国范围内将分娩镇痛纳入国家医保目录独立收费,以推进舒适分娩在医疗机构常规开展。2024年,他在全国政协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的小组讨论会上再次建言分娩镇痛入医保。没想到几个月后,国家就有了相应的政策出台。
实际上,黄宇光对分娩镇痛的关注已经持续多年。他解释说,分娩镇痛从技术本身来看不算难题,但受限于麻醉医师人才缺口和收费管理、宣传不到位等原因,此前在我国推广缓慢。所以,他成为全国政协委员后的第一件提案就是建议在全国推广分娩镇痛技术。现在,这一技术已经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推广开来,产生了诸多“连锁效应”——不仅千万家庭对“美好分娩”的期待得到了回应,我国的剖宫产比例也大大降低,产妇的生活质量、胎儿的健康状况因此获得了更多保障。分娩镇痛率也成为我国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指标之一。
如何减轻年轻人结婚生子的负担,是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村党支部书记汪玉成关注了多年的事情。2019年,刚回到余村村工作的时候,汪玉成注意到,村里老、中、青三代人的比例大约是1∶1∶1,而从2021年开始,村里老年人口的比例开始增加。看到村里年轻人的比例下降,汪玉成带领余村村发起“全球合伙人”招募计划,吸引上千名大学生来到余村村及周边村庄工作、生活。在与年轻人座谈的过程中,汪玉成发现,生孩子倒还好,生完之后的养育对于这一辈年轻人来说确实压力挺大。2024年,他把年轻人反映的困难写进了全国两会期间提交的建议里。当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若干措施》,汪玉成提出的托幼一体化、购房优惠政策等建议在《若干措施》中均有相关体现。
面对记者,汪玉成表示,提交高质量建议是人大代表履职的重要任务。对于应该如何定义“高质量”这个问题,汪玉成的回答是,建议的方向要符合国家关注的重点,而且还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让建议贴近群众的实际需求。他计划继续发挥自己的优势,把更多关于乡村的建议反映上去。
黄宇光则表示,聚焦自己的专业领域发现痛点问题,积极建言献策并获得了超出自己预期的效果,除了说明建议把准了时代脉搏、道出了群众的呼声和行业的共识,更说明了国家治理倾听民声、尊重民意、顺应民心。“作为与民生关切联系最为密切的医疗人员群体的代表人士,2025年,我将继续围绕分娩镇痛的更好推广和应用积极建言,以自己的专业能力结合政协委员履职促进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