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版

儿童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是儿童友好社区建设的旨归 2024年10月23日  陈远

儿童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如何保障其权益是全世界广泛探讨的问题。为此,联合国提出了建设儿童友好城市的倡议。而儿童友好社区就是对儿童友好城市理念的细化运用。其不仅仅为儿童提供一个安全和健康的生活环境,更通过赋予儿童参与社区决策的机会,尊重和实践儿童的参与权。近期出版的社区蓝皮书《中国社区发展报告(2023—2024)》,聚焦深圳等城市儿童友好社区建设现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蓝皮书指出,我国是最早响应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倡议的国家之一。在建设儿童友好城市的基础上,深圳等城市进一步就建设儿童友好社区进行了探索。其实践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

一是拓展社区儿童公共空间。无论是公共服务的落地,还是儿童权利的保障以及儿童优先原则的呈现,都需要将空间建设作为突破口。为此,深圳在城市社区建设上突出适儿化,从优化安全出行系统、增加儿童游戏场地、打造家庭健康发展服务中心、注重儿童参与等方面,对各个城市社区公共空间服务设施和场地进行了适儿化改造。

二是构建社区儿童公共服务体系。深圳利用社区现有的党群服务中心、社康中心、幼儿园、中小学、儿童校外活动机构等的设施设备,健全社区儿童卫生服务体系、社区儿童服务与家庭养育支持体系等,为社区儿童全面发展提供专业化的综合性服务,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三是建立儿童参与机制。例如,深圳建立各级各类儿童议事组织580个,推动将儿童视角纳入治理决策体系。除常态化的议事组织外,深圳市在与儿童相关的重大项目建设中也会倾听儿童意见。

深圳等城市在儿童友好社区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果,值得肯定。不过,我国仍未有城市能完全达到联合国的评估标准。蓝皮书认为,加强儿童友好社区建设,重点需要解决三个问题,即儿童友好的发展理念还未成为社区普遍共识、儿童的参与程度有待提高、社区公共空间的安全性与适儿性有待改善。对此,蓝皮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第一,加大宣传力度,使“儿童友好”理念深入人心。在鼓励媒体自主加强宣传儿童友好理念的同时,加强对城市设计者、媒体工作者、儿童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儿童家长等重点人群的培训,推动全社会形成尊重儿童权利的责任意识。

第二,深入推进儿童友好社区空间和服务建设。建议出台城乡儿童友好社区建设导引,切实提高儿童友好社区的环境建设、空间发展和服务保障水平。比如,社区在设计公共空间和设施时,应考虑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身高、体力和认知能力,富有创意和趣味性,激发儿童的探索欲和学习兴趣。

第三,在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提高儿童的参与程度。在参与广度方面,社区应始终保持对儿童参与的正面和积极态度,鼓励儿童参与社区活动、规划和决策过程。比如,设立专门的线上儿童建议反馈平台,鼓励孩子通过网络、电话等途径向相关部门表达自己的需求与建议。在参与深度方面,社区除将儿童意见放在优先位置外,还应对儿童进行鼓励和相应的“培训”,使儿童能够更专业和自信地参与决策。 陈远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