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为纪念著名学者邬沧萍先生诞辰102周年,并深切缅怀他在人口学及老年学领域的卓越贡献与深远影响,由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共同主办的“2024年邬沧萍老年学发展论坛”在京召开。
会议紧密围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与中国老年学创新发展”这一主题展开。在学术研讨环节,与会专家学者从老年人社会参与、老年学现状与未来、邬沧萍人学思想、安宁疗护、“老”“富”关系等多个方面,针对邬沧萍先生老年学学术思想以及老年学的时代议题展开讨论与交流。
南开大学老龄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原新教授的主旨报告是《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通过探讨中国老龄化趋势以及老年人口增长、健康状况改善及其社会经济影响等议题,他强调了非正式参与(如参与社区的志愿服务等)在提高老年人社会参与程度等方面的重要性。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陈功教授的发言题目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老年学的现状与未来》。他着重论述了人口老龄化与老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联性,指出了推动老年学学科建设的重要性。中国老年学学科已经经历了从萌芽逐步发展的阶段,未来将步入更大规模、更高质量的研究阶段。在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的过程中,应学习邬沧萍先生的家国情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扎根大地、深入基层开展调查与研究。
中国老龄科研中心原副主任党俊武围绕《以邬沧萍人学思想为引领纵深推动老龄社会研究》这一主题进行了详尽的阐释。他认为,老龄化不仅是人口数量的增长,更标志着社会结构和发展模式的重大转变。因此,对老龄社会的研究,需从人的角度出发,借鉴邬沧萍先生的人学思想。同时,他还指出了当前研究存在的局限,如重微观局部而忽略宏观整体。他强调,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是全社会的责任,需从人口战略、健康战略、经济策略等多方面着手。
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副院长胡湛教授作了题为《反思老龄社会的长期照护与安宁疗护》的主旨报告。他深入探讨了养老问题的复杂性,认为这一复杂性不仅包括制度和政策层面,也涉及到社会结构和价值观的重大变革。同时,他讨论了安宁疗护在中国的应用和发展及其对社会接受度的影响,分析了安宁疗护与传统医学观念的冲突,以及在实践中遇到的挑战,如定义模糊、伦理问题和质量监控问题等。基于这些分析,他强调学术界和社会需要对安宁疗护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养老与社会保障研究室主任林宝研究员发表了题为《“未富先老”判断的时代意义与“老”“富”关系新发展》的主旨报告,深入探讨了“未富先老”理论及其对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深远意义。他从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的高度,重新审视了“未富先老”这一概念,详尽地分析了其历史演变、理论精髓,以及在中国人口老龄化研究领域的具体应用与成效。在此基础上,他还进一步展望了未来“老”与“富”关系的发展趋势。
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