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魏李培 通讯员/张瑜
10月是全国“敬老月”,今年的活动主题为“坚持以老年人为中心,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当前,我国养老呈现“9073”格局,即90%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7%的老年人依托社区支持养老,3%的老年人选择在机构养老。在健康管理方面,社区应当发挥引导作用,满足居家和社区老年人的日常需求是重中之重。关爱今天的老人,就是关爱明天的自己,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扎实推进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关爱身边的每一位老人。——编者
近日,由北京社区健康促进会、北京医师协会全科医师分会、北京市医疗卫生服务管理指导中心联合主办的2024年第八届社区医、护、康、养交流会暨第七届社区健康协同创新发展研讨会在京举办。会议聚焦老年健康管理中的焦点、热点问题,邀请行政部门相关负责人和业内专家,共同探讨社区医、护、康、养的新理念和新模式。会上发布“积极应对老龄化,共筑社区健康梦——‘善老五为 健康六助’倡议”,呼吁相关人员为构建和谐、健康、充满活力的老年友好型社区环境贡献力量。
■养老方式考验社区服务能力
当前,我国已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截至202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97亿人,占总人口的21.1%。面对老年人口数量快速增长、养老服务需求急剧上升的现实,相关部门纷纷加快提升我国养老服务水平。
国家卫生健康委2021年披露的信息显示,我国大多数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两种方式。居家养老服务即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以解决其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社区养老服务是指以老年人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并引入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模式的居家养老服务。
以北京市为例,截至2023年底,北京市老年人口已达494.8万人,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346.9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5.9%。其中,选择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占比在90%以上。
“老年群体的总规模是可预测的,健康服务需求也是可预测的。”北京市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面对绝大多数老年人选择居家和社区养老给社区健康服务带来的压力,有关部门也在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合理规划服务资源、学科资源、人力资源。
对此,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老龄健康研究所副所长罗晓晖表示,养老保障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老年健康管理服务的系统化和精准化,则是构建福利共享型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的重要选择。
■社区健康服务质量须跟上
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等8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建立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要求“落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强老年人健康管理,提供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评估、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和健康指导服务,将老年人健康管理作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评价的重要内容”。对此,各地不断健全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创新,开展诸多在社区层面的老年健康服务探索。
有关专家表示,年龄的增长必然会导致身体功能的退化,增加患病风险,降低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开展健康管理服务能实现对疾病的早发现、早治疗,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致残率、病死率。“面对社区庞大的老年人群体,社区医务工作者需要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服务质量,来满足老年人多元化、个性化的医、护、康、养需求。”北京社区健康促进会会长吴永浩表示。
国家卫生健康委老龄健康司司长王海东曾公开表示,目前我国养老机构与医疗卫生机构签约对数已达8.7万对,具备医疗卫生机构资质并进行养老机构备案的医养结合机构达7800多家,床位达200万张。“养老机构开展健康管理服务是将‘健康中国’战略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协同推进的一项重要实践。”罗晓晖说。
近年来,北京市出台一系列政策,通过夯实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底、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优化医疗卫生服务措施,努力让居民获得更加方便可及、系统连续的医疗卫生服务。北京市卫生健康委有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23年底,全市正式运行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有2001个。2023年,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65岁及以上老年人提供健康管理219.1万人,为符合老年优待政策的老年人免费体检86.7万人、免门诊医事服务费4320.3万人次,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461.4万份、提供诊疗服务4663.2万人次、出诊11.6万人次。
江苏省常州市在提升养老服务能力方面,也取得了诸多成果。“为深化居家老年人健康服务内涵、提供分层分类精准健康服务,我们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免费开展健康体检,为65岁至79岁的老年人提供肺癌和消化道肿瘤筛查,为80岁及以上老年人免费提供居家医疗服务。”常州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蒋春新说。
■支撑保障措施应有力度
“在推进社区医、护、康、养服务的过程中,我们也面临诸多难点和挑战。”吴永浩表示,社区可及性服务资源有限,如何合理分配和利用有限资源,实现服务效益最大化,是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此外,专业健康服务人才仍存在不小的缺口,需要培养和引进更多具备专业资质的医护人员。
同样的问题在养老机构中也存在。“养老机构在健康管理服务方面,存在不同机构间发展不平衡的情况。”罗晓晖表示,不少高端养老机构将健康管理打造为机构一大特色,其健康管理服务能力比较强,医疗服务可及性强,医疗服务资源更为丰富;而普通养老机构侧重于生活照料,其健康管理服务能力一般或相对较弱。
社区可及性服务资源如何扩容?专家建议,应加快建立科学、规范、可操作性强的服务标准体系,确保社区提供的健康服务质量稳定可靠。以北京市为例,2022年,北京市卫生健康委等5部门印发《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划与建设标准》,从设置规划、用房要求等方面,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施设备配置标准进行了规范。此外,北京市还要求扩大老年护理、安宁疗护等接续性服务供给,建立健全养老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口关系,做好日常诊疗、健康监测、转诊等工作。“北京市持续加强基层卫生人员队伍建设,根据服务人口变化、诊疗量、病床数等情况,科学核定、动态调整人员数,做实做优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的服务保障工作。”北京市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北京市医联体核心医院和其他三级医院为基层预留了30%以上的号源,并鼓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专病特色科室。截至目前,34家三级及专科医院的49个临床专业科室成为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专病特色科室培育基地,180余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专病特色科室316个。
在强化老年人健康服务保障方面,常州市也进行了诸多探索。据介绍,该市建成省级老年友善医疗机构118家,二级以上综合医疗机构实现规范化老年医学科全覆盖,全市72家医养结合机构、113家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全部建立协作关系,探索养老床位和医疗床位按需规范转换机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康复、护理、安宁疗护床位占比达35%。“医疗机构和医养结合机构的老年健康管理不应只聚焦在机构老年人的健康管理服务上,还应该在机构健康管理服务走上良性的发展轨道后,更好地在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方面发挥更多作用。”蒋春新说。
吴永浩表示,开展老年人健康服务中还有一项很关键的工作,就是需要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意识和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关于做好2023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通知》提出,老年人也应积极树立“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理念,从被动治疗重大疾病向主动实现健康管理转变。“老年健康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难点,仍然需要我们继续努力、逐步克服。”吴永浩说。